市第二中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
——市第二中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
本报记者 贾春华 宋勐
今年以来,市第二中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在全省率先创设校本思政课,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强化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本思政课的内容紧紧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这个中心,采取一系列精准措施,不断加强思政课的机构、队伍、课程和学科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途径。教材有历史回眸、史学经典和历史中的英雄事迹,但更多的是选取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事例和时政热点,如改革开放40年、国庆阅兵、香港局势等话题,让学生从模范人物身上寻找精神力量,增强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在典型事例的分析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从时政热点透析中,开拓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视野,锻炼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在授课中既结合时政、体现党的时代精神,又紧密结合学校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的实际。孙能军老师讲授的《国家安危我的责任——浅谈香港局势》,学生听完课后,爱国情溢于言表,对香港学生参与暴力乱港行为,旗帜鲜明地说不;于红老师讲授的《友善于微》,让学生感动的泪流满面,把爱、尊重、包容的价值观植入心中;李宪冬老师讲授的《我身边的文明》,故事感人至深,学生深受启发;邵冰老师讲授的《我心中的敬业典范》,学生被其精神所感染,转化为学习动力。
设置学生熟悉的社会情境,再现历史真实,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结合我省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向学生讲述我省特有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导学生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报国之志。
我市森林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林都”“红松故乡”。因此,学校在校本思政课的内容中还特别讲述了伊春故事,向学生讲述了跨越两个时代的伐木能手、栽树英雄马永顺等林业英雄故事,激发学生更好热爱家乡,厚植家国情怀。浩良河镇大吉星村是重要的革命老区,抗日斗争时期被称为“红地盘”。这里:发展了伊春林区第一个共产党员——高玉斌;诞生了抗战胜利后伊春林区第一个党的组织——吉星村党支部;成立了伊春林区第一个抗日救国组织——吉星村抗日救国会。抗战时期,村里有27名青壮年参加东北抗联,24人为国捐躯。立足大吉星村的红色资源,顺势而为,开展了红色传统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认知,彰显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收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
学校为了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于课堂,提升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实效,积极挖掘育人潜力。课堂上,教师密切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下,真情互动,言传身教,努力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同时,通过座谈、研讨、演讲、辩论等其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围绕自己选定感兴趣的话题收集整理资料,大胆走上讲台,表达看法,阐述观点,学生给学生讲,敢讲愿听乐听。同时,请先优模、老革命进课堂讲座,使学生明白先优模、老革命做的事情虽质朴平凡,但却真实的感动,让学生感受到英雄就在身边,成为激励学生学习、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校以广阔天地为第二课堂,开展“知乡情、爱南岔”校外社会实践等系列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敬老院、走进贫困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和启迪。今年,学校已经开展社会实践和各类志愿活动5次,参加人数490人。
建立“思政大课堂”长效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平台,把思政课变成有温度、有情感的课堂,润物无声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开设校本思政课以来,学校充满了浓厚、积极的育人氛围,处处结下了立根树魂的硕果。学校的学习氛围浓了,学生学习劲头足了。思政课开设两个月,学校考试时,开设了诚信考场,考生自觉遵守考试守则,无人监考,却秩序井然,更没有人作弊;做好人好事的学生多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不过洋节,过中国节;在学校组织的给父母亲的一封信活动中,很多学生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很多家长表示,孩子真的不一样了,长大了,懂事了;学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不仅不乱丢垃圾,而且还主动捡拾。今年学校召开运动会,近2000人参加,运动会结束后,整个操场没有留下任何垃圾。
采访结束时,校长施树林对记者说:“我们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不断推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平台和学习教育基地,这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任务。”
春风化雨无声,桃李不言成蹊。如今,市二中正乘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东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田。
(责任编辑:bob)